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90-91版
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书
文章字数:1416
  冯桃桃
  陆陆续续的用了三天的时间,把杨绛奶奶的《我们仨》读完了,虽然是电子书,读起来却也十分有感觉。
  我爱阅读,从小学就爱读课外书,各种书籍都有接触,一度沉迷于书籍不能自拔,最痴迷的时候大概就是初中的一个暑假,在家里地板的凉席上“躺”了一个多月,读完了从同桌和同学那里借来的二十多本中外名著,没日没夜地看,受益匪浅,写作能力也明显提升了不少,兴趣盎然,还着手写了不少的“小说”;读从姨父的连队图书室借来的《星火燎原》系列、《党史》系列,置身其中,一遍又一遍地读,这使得初中时期的我对近代的抗战、历史、人物都了解颇深,凭着更加成熟的爱国主义情怀,我一度是学校里的“风云人物”,通俗地说大概就是活雷锋了,正能量满满的女子;高中时期阅读面宽了很多,中外名著,小说基本都看完了,借表弟的《盗墓笔记》,借同学的《国富论》《明朝那些事儿》《鬼吹灯》《黄河鬼棺》等,借朋友的金庸“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系列全册,也偷偷读同学从图书馆借来的很有年代感的“禁书”,借舍友的《小时代》系列,受宣凯同学的影响读《读者》《意林》等杂志。凡是课外书,没有不读的,凡是读的书,都是不分日夜地看完再说,这是最肆意挥霍的读书时光,为现在的自己打下了很好的文学基础。
  大学之前我所看的书都是四处借来的,很少有自己买的,还有偷偷逃了一下午的课跑到洛阳理工的图书馆去晃悠,读了一下午的《武则天秘史》,又央着大学的表姐从图书馆帮我借来了各类名人传记,不得不说,这个时期的自己真的很有知识青年的样子,简单、文艺,我想我当时大概是同龄人中知识储备量最多的人吧。
  大学时期的我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整天到图书馆去看书,相反,只是偶尔闲暇时才会去逛一圈,也沉不下来心在里面看书,多数时候都是在翻书,总也翻不到自己喜欢的,都是鸡汤,提不起来兴趣读。这期间高中同学晨昂从部队休假回来时送了我一本《瓦尔登湖》,他觉得我应该会很喜欢,蓝色的封皮,很漂亮,还生涩地写了两句赠语,这是我这些年唯一一本没有读完的书,因为每次只能读几页,怎么都无法深入读进去,完全记不住,再后来勉强读了三分之一便放下了,参加工作后这本书便一直在行李箱里放着,东南西北的带了几年,还是没能读完,直到后来读了电子版的,才算是把全书看完,现在想来实在是愧对晨昂同学赠书的情谊啊!
  其实大学时期看的书都是买的,在河大里面有一个书摊,经常和朋友一起去逛,课外书,参考书,试卷应有尽有,顾客都是学生,所以卖得很便宜,我买过《看见》《穆斯林的葬礼》《羊皮卷》,还有莫言的一系列的书,很多之前都没有接触过的好书,都是这段时期读的,感悟颇多,获益匪浅。
  再后来开始看电子小说,历史,穿越,架空,言情,婚宠……凡是网上可以搜到的这类小说,一度都被我读干净了,后来大概就是每搜到一本,都是读过的,只觉得无味,便停了读小说之旅。
  参加工作后的几年,我少有的闲暇时光都用来沉迷于写作了,想到什么写什么,有了之前的沉淀,反而觉得写出来的文字随心随性,读起来倒也使人轻松自在,神清气爽。这大概是所谓的开卷有益吧。
  这几日趁着读书正当时的氛围,才又开始涉猎名家经典,杨绛奶奶和钟书先生都是爱读书的人,之前细读过钱钟书先生的《围城》,甚是喜欢。2016年5月,杨绛奶奶去世时,我在四川工作,也悼念了一番,现怀着敬畏之心去读《我们仨》,书中境况竟感同身受般共鸣,我能想象她一个人的思念,一个人的守候,一个人的归途寻觅,正如这句“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兴隆湖湖畔路南段356号   版权所有: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京ICP备 110436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