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8-29版
—— 水电七局把“以人民为中心”贯穿城市建设始终
文章字数:1099
  辛综欣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习近平
  住房宽敞舒适,道路整洁敞亮,绿荫花香鸟啼,生活智能便捷……在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愈发强烈。
  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城市建设与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不断推进城市建设,增强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
  从“有得住”到“住得好”,人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紧随国家发展战略,水电七局以只争朝夕的劲头,赓续传统,转型升级,走出江河,融入城市,在建设容量更大、功能更全、环境更美、人文更浓的现代化新型城市道路上,步履铿锵。
  创业之城大渡河畔扎营盘
  回望70余载波澜壮阔,我国经历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之路,人们的生活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新中国成立之初,城镇人口过快增长、电力供应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城镇建设“超负荷运作”。“发电”成为推进三线建设加速的“先行官”!1965年9月,龚嘴水电站被选定为“大三线”重点建设项目。
  “从当年11月的150人,到1966年1月的2800余人,再到1966年底的17000余人。”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龚嘴水电站建设”的重要指示,现场涌入大批施工人员。在一无设备、二无电力的情况下,“背靠近水扎大营”,仅用6个月便修建了超6万平方米的油毛毡竹篱笆房。
  电站建设前期住房特别紧张,很多都是当天建成、当天入住。七局前辈们更是自发在油毛毡房子周围开平地植新绿,身虽苦心中乐。竹篱笆墙湿泥未干,屋顶干草耷拉到脸上,也无所谓四面穿进的寒风,“枕头下盘着蛇、耗子结队找食、蚊虫昼夜叮咬、蜘蛛成群结网”。1965年至1973年,共建临时房屋建筑和生产性房屋七万余平米,生活用房近22万平方米。
  “外面做生意的、附近老乡隔三岔五挑着担子、推着单轮车、背着背篼,将柴米油盐、瓜果蔬菜、鸡鸭鱼往龚嘴生活区送。”荒山野岭变成生活物资交易小镇。
  1978年,随着龚嘴水电站主体工程完工,铜街子水电站筹备工作拉开序幕。此时周围几乎全是农家人,小道泥泞、茅草房飘摇,要想到最近乡镇采购生活物品,至少要半天时间。
  谁也不曾想到,漫长而短暂的五年里,“小山村”居然摇身一变“小香港”,牛石镇、曹山、灰石盆、葫芦坝、汤家湾、月儿岩等地到处可见七局办公住宿楼,仅职工宿舍多达4500余套。百货商店、金融机构、邮政局、医院、广播站、幼儿园、职教院校……“铜街子一小时生活圈”就此形成。
  清晨,三里五村的当地老乡肩挑背扛来到自发形成的集市摆摊设点。职工家属提前买好一日三餐所需。傍晚,霓虹灯闪烁,录像厅、镭射厅、OK厅鳞次栉比,职工业余生活丰富多彩,相当惬意。即便饿了也有宵夜,火锅、烧烤、面点、小吃物美价廉……随着时间推移,职工与当地老乡、小商小贩交往密集,带动村民收入增加的同时,落地生根,联姻成家。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兴隆湖湖畔路南段356号   版权所有: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京ICP备 110436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