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30-31版
智慧赋能高新蝶变
——记BIM+智慧工地在成都高新区域项目群的蝶变实践
文章字数:1430
    电子沙盘

  杜若
  笔者置身水电七局成都高新区公共服务配套PPP项目工地,真切感受到了正在工地劳作的中国电建人那种“为了繁华舍繁华”的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借此时机,一起去探访BIM+智慧工地在成都高新区域项目群的成功实践。
  BIM+智慧工地势在必行
  2019年,水电七局组建成都高新PPP项目总承包部。项目特点及重难点在于五个方面:一是点多面广,位置分散;二是施工周期短,很多分项目具有短平快的特点,投入产出之间极不平衡;三是安全隐患大,重大安全风险源多;四是安全文明施工标准高,大部分处于高新区核心城区,舆情风险大;五是对接单位多,对外协调工作量大。
  基于项目的复杂性、重要性,时任成都高新PPP项目总承包部经理梁学成集思广益,充分认识到引入科技手段提升管理效能势在必行,必须善于“两条腿”走路,“一条腿”内涵式挖掘内部潜力,“一条腿”走外延式引进时下流行的先进的智能建造施工、管理技术。
  智慧工地是一种崭新的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要求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工程施工可视化智能管理。在成都高新区域项目群,由于点多面广,理论上讲,智慧工地系统的推广,过去相对繁杂的工人考勤、各工种上岗、安全专项教育落实、违规操作情况,都能第一时间或得以尽快实现监管。如果能够成功实施这种施工现场劳务人员实时动态管理和安全监督,必会极大地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从而逐步实现智能建造。
  从实效上看,梁学成和他的管理团队及时实施的BIM+智慧工地,对内增大了势能,向外强大了动能,两大能量汇集,两条腿步调一致,由健步走的初衷达到了跑起来的结果。他由衷地说:“BIM+智慧工地在成都高新区域项目群的成功实践,使我们体会到了数字技术支撑的智慧工地建设对建筑环境生命周期管理的生产力,BIM+智慧工地的应用已成高新项目群的新动能”。
  学习是进步的阶梯
  对于水电七局的建设者来说,高新PPP项目是水电七局进入成都市公建配套市场的开拓者,就BIM智能建造这个建造、管理模式而言,这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工程。
  2020年6月中旬,水电七局成都高新区公共服务配套PPP项目总承包部签订项目BIM应用方案,开始了一个对于水电建设者来说革命性的新征程。上至项目经理,下至作业队队长、班组组长均要学习BIM+5D平台操作管理。
  成都高新区PPP项目总承包部现场负责人冉鹏,在智能建造项目发轫之初负责BIM+5D软件运用协调,总承包部与各分部的调度,对过程的艰辛感慨颇深。
  在现场智能制造项目中,尽管完成了项目的工程问题建模和智能系统开发,但是现场提供高质量数据并不容易,所有的现场管理人员,都需要有一个及时转变观念并主动适应、接受、改变、参与的过程,经过了多次的磨合商讨,才基本确定了目前平台的一些内容。
  众志成城,从2020年6月23日正式运行,取得3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破茧成蝶的成果
  2021年11月19日,在成都“蓉信杯”BIM技术应用大赛答辩现场,水电七局工程序列专业技术带头人刘英作为主辨人,从BIM应用基础、BIM建模质量、BIM应用广度、BIM应用深度四个方面进行了回答。深深打动了现场评委,成功捧回了“蓉信杯”大奖。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水电七局以高新区域项目群为载体,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创新突破相关核心技术,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应用,形成涵盖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效益和品质,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
  通过施工管理平台的开发,有效节约人力资源百分之七十。40余个分项目,按照每个分项目8到9人的配置标准,项目管理团队应达到400人左右,但目前本项目管理团队仅100余人,且推进顺利。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兴隆湖湖畔路南段356号   版权所有: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京ICP备 11043677号